宋朔题“虬如”二字摩崖石刻。(资料图) ■秦冬发 对“虬如”石刻的几个疑问 9年前,我着手拍摄20集电视系列片《桂林石刻》。在第15集《兴安石刻》中,我写有如下的解说词: 这是飞来石上最令人费解的一件石刻。据兴安县的一名文博专家解释说,“虬”即龙的意思。这里的“龙”就是郭沫若在《满江红·灵渠》一词里称的“祖龙”,也就是统一岭南、建立伟业的秦始皇。“如”是到的意思。“虬如”,意思就是“龙到过这里”,暗喻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,统一中国。“虬如”石刻的署名是“都人士”,据说,都人士指的就是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宋翔,属主战派人士。徜徉在千古灵渠,遥想秦始皇一统江山的丰功伟业,面对当下中原山河沦陷,主降派当权,渴望收复失地的宋翔心里一定是怅惘不已。在题写了“虬如”二字后,如何署名呢?被贬谪而来的宋翔或许这样想,不如就借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一首《都人士》诗的诗题来署名,以寄托自己的满腹忧郁与无奈之情。《都人士》诗悼古伤今,是一首伤离乱之作,正好符合宋翔面临的尴尬现实。 这件最令人费解的石刻内容为:“虬如都人士宋翔题。”今天看来,这段文字可能有问题,对石刻“虬如”及都人士宋翔的解读并不正确。 有这个想法基于最近读桂林石刻,两次读到“都人士”这个词,一次是:“榕城南关外有白龙洞,洞有归云阁……都人士以为地灵必钟为人杰,乃于阁内修龛……”(见于石刻《清·李培德等捐资修造白龙庵神龛记》)一次是:“道光癸巳夏,都人士重修贡院,既毕工,以是山为桂林之主……”(见于石刻《清·祁撰增修独秀山景工记》)这两个“都人士”均出现于清道光年间镌刻的桂林石刻。 目前,对灵渠飞来石“虬如”石刻的流行解读主要如上述解说词中引述的是指“龙到过这里”,暗喻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,统一中国。都人士宋翔是指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宋翔。后来也有人将“虬如”解读为“如虬”,即弯弯曲曲的灵渠像一条龙。两种解读皆与龙(暗指秦始皇)有关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这两种解读是否过度了呢?另外,都人士宋翔到底是谁?他真的是南宋那位进士宋翔吗? 业内朋友的几个解答 基于这些疑惑,2018年8月7日,我微信询问兴安的几位朋友。 刘建新兄第一个给我回复,并附上一张源自网络的虬如石刻照片,他对款署“都人士”三字也无法参透。我说,“虬如”二字不像宋刻,像清刻。另外,“都人士”三字在宋代桂林石刻中我从未见过,清代桂林石刻上倒是有“都人士”之称。从语境分析,该宋翔或许是清代人。都人士意即当地人、本地人、城里人、乡人邑人;或是当地官员,或是本地乡绅耆老之类的。建新兄认为我的分析很对,并告知他曾经查到清代也有一个叫宋翔的进士,题“虬如”二字的“或许就是此人”,并发来资料如下:“宋翔(?—?)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(今北京直辖市)人,清朝政治人物。顺治三年登进士,授户部云南司主事,后管理代州饷务。之后改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知县、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、户部郎中。”随后建新兄又发来钦定四库全书收广西通志卷五十七“秩官”内容:“宋翔,顺天宛平人,进士,康熙九年任。” 清初,桂林社会动荡不安,南明势力与清军持续数十年的拉锯战。为了进一步了解清代宋翔的信息,特别是与桂林、兴安的关系,比如他是否因为战事到过兴安?友人王晶为我查找到更多宋翔的资料。“宋翔,顺天大兴人。顺治三年,进士,户部郎中;顺治四年,知县(开封府封邱县);顺治十七年九月,授理藩院院判;康熙六年,会试同考官;康熙七年,巡盐御史(江南);康熙九年,左江分巡道(南宁);康熙九年,重修敷文书院;康熙十年,重建报德祠;康熙二十三年,七十七岁。兴安、平乐有石刻。”宋翔于康熙九年任左江分巡道,他由北京到南宁来做官,途经兴安游览灵渠从而摩崖题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,特别说他在“兴安、平乐有石刻”,在兴安的石刻莫非就是“虬如”二字?在平乐的呢?友人落霞说是“万笏朝天”四字,但却因为没有该石刻照片,不清楚是否有署款或者如何署款。我想比对“虬如”与“万笏朝天”书法风格的想法落空。 2018年8月8日,作为广西桂学研究会的一员,我应邀参加在阳朔兴坪举行的首届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论坛。其间我与同来参会的友人卯哥聊起“虬如”石刻,特别提出疑问说,清代宋翔是北京人,他能称呼自己为“都人士”吗?都人士不是指本地人、当地人吗?按说镌刻“虬如”二字的这个宋翔应该是兴安人才对,至少也应该是桂林人,不可能是北京人呀!卯哥赞同这一分析。同时他认为从字迹来看,“虬如”石刻应该是明末清初的风格。 如此看来,以前说镌刻“虬如”二字的宋翔是南宋那位主战派宋翔应该是靠不住了。难道他是清代这位左江分巡道宋翔?可是你要如何解释“都人士”呢?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是我们尚未了解清楚、或者已然了解错误的? 题刻“虬如”二字的真正人士 2018年8月10日上午,兴安友人陈兴华给我发来了“虬如”石刻的照片和拓片。尽管拓片效果不是很理想,但还是震惊了我。署款末尾三字应该不是“宋翔题”,而是“宋□□”!第二字右边明显是“月”字,与“羽”字差别太大,不应该认作“翔”字。第三字下半部分在拓片上显示不完整,我一度怀疑或许是“影”字。 当天下午,我致电桂林文博专家谭发胜老师,请他一起来分析。经过反复查对书法,我认为第二字应该是“朔”。当晚六点,谭老师发来微信,也认为是“朔”字,“虬如”石刻的署款应该是“都人士宋朔题”。谭老师说:“我在翻关于宋朔的资料,未知是否可以找到什么线索。”随后我上网搜索,找到了一篇更刚老夫写的《湘江漓江分派处》,收获来了。文章说:“1948年10月,我在广西桂林国立汉民中学读书,班里组织到距东北约60公里的兴安县秋游。”接下来作者写到灵渠飞来石上镌刻的石刻,说:“宋以来,历代诗文题刻11件,有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梁梦雷题‘砥柱石’三字;有宋秦晟的《重修黄池题记》,明严震直的《通筑兴安渠陡记》;南明萧道隆题刻的‘夜月潭辉’四字;清范承勋的《重修兴安灵渠碑记》;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同知广西庆远府事前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宛平查礼题的‘灵渠’二字;浙江曹林韵所书‘飞来石’三字;宋朔题刻‘虬如’二字;以‘灵渠’二字最为醒目。”哇!你看看,更刚老夫在1948年秋游时就已经看出“虬如”二字是宋朔题刻的!都人士宋朔题,我们的辨识是正确的。为什么宋朔会错成宋翔呢?宋翔之误其来有自,道光版《兴安县志》“飞来石题字”云:“虬如(真书径九寸),都人士宋翔题。”在这节末尾又有按语云:“案,飞来石在县东三里灵渠侧,突兀挺起,上平如砥,为湘漓二水所环抱,前人题咏颇多。今据字迹现存者采录于右。”误读当即出现于“据字迹现存者采录”这一环节,而后人作文又多抄录文献,无暇对照石刻,遂使误读延续至今。 原来,题刻“虬如”二字的既不是南宋进士宋翔,也不是清代进士宋翔,而是都人士宋朔!由于石刻未署年号,我们只能根据字体书法及双线勾勒的刻石风格等特征,大致判断宋朔或为兴安县明清时期人士。谭老师说:“在我手头的资料中,没有见宋朔的相关信息。”我想,追索宋朔其人其事,兴安县志、兴安宋氏族谱应该是一条很好的路径。我们暂且掩卷倚窗待来人罢。 如何解读“虬如”二字 最后再来谈谈如何解读“虬如”二字。 首先,我认为将“虬如”与秦始皇扯上关系属于解读过度,想多了。其次,不烦将“虬如”作以下两种解读,其一,虬如指拳曲的样子,暗含的主语是灵渠。虬,拳曲;如,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,比如突如其来、空空如也、侃侃如也。这种解读和飞来石上的“灵渠”、“夜月潭辉”题字一样,都是描写灵渠的。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解读;其二,将虬如读作如虬,像龙一样。如,像,相似,同什么一样;虬,虬龙,即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。这种解读暗含的主语可以有两个,一个是灵渠,说灵渠像虬龙一样,这个好理解;另一个是飞来石,把飞来石比作巍然护堤的虬龙,这与飞来石的传说故事有关。前引更刚老夫的文章说:“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,飞来石无倚无根,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,如同天降,让人不得不对它的来历产生无限遐思。相传此石自九嶷山飞来,镇住了妖龟,灵渠才得以修成。或说来自峨嵋,或说飞从天外,或说猪婆精为孽,飞来镇妖神石,灵渠得以长存。又说渠堤工程此处最险,这方巨石卓然孑立,突兀凸鼓,势若砥柱,挺立其间,巍然护堤。”这与飞来石上的“砥柱石”、“飞来石”题字一样,都是描写飞来石的。 查考灵渠飞来石上“虬如”石刻的过程,让我感慨良多。其实,这一石刻并不费解,费解的是人为的过度解读。此外,一个看似小小的人名误读,从被发现到得到更正,这其中有着偶然性,更多的情况是,如若缺少一种执着、相互协作与锲而不舍的精神,这一误读或许将一直延续下去。 新闻推荐 彭某率领员工们炫豪车。受访者供图今报记者雷小琴投入1万元,每月就能获得1100元-2000元的收益;投入100万元,每月就能获利11万... ,新鲜有料。可以走尽是天涯,难以品尽是故乡。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。世界很大,期待在此相遇。 |